• 2658阅读
  • 1回复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买豆腐,二十六买斤肉

楼层直达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买豆腐,二十六买斤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还有10天就过年啦!传统年俗你知道多少?”昨日,一则《那些年俗,你还知道多少?》的帖子在网上热传,记者就此随机采访了10位市民,少数人能回想起来小时候过年的那股热乎劲,大部分如“80后”、90后”,对这样的年俗表示非常陌生,感觉就像猜谜语似的。民俗专家说,传统文化的丢失令人心疼,应当尽快通过各种方式来进行挽救。 ~MuD`a7#G  
mar6/*`I#+  
[diUO1p  
\OR=+\].9  
民俗值多少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三糖瓜粘的歌谣来历 _c[Bjip  
 3W& f^*  
“二十三祭灶王,一碗清茶一碟懈”。“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 DjzHEqiH  
(T&rvE  
旧时,每当腊月二十日过后,孩子们就唱起了上面的歌谣,并且盼望着大人们快些买回糖瓜来。“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R ;XG2  
QkY]z~P4  
但在屋子里遇热后就变成了又粘又硬的糖疙瘩。这种粘性很大的麦芽糖,在晋代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当时称为“胶牙饧” (音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也写道:“岁盏后推兰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由此可见,在唐朝它已与美酒一样,成了春节期间必备的佳品。到了明清时代,麦芽糖又被派上了新用场,成了祭祀灶王爷时,粘糊其口的武器。 q oA?  
yf 7Sz$Eq  
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它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看着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坏事都详细记录下来,到了腊月二十三日就回转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各户的善恶情况。到了腊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间,根据玉帝的旨意惩恶扬善。 E[IjeJB5  
c;RL<83:  
所以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日都要祭灶,并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儿童们则把这一天当作春节的序幕和“彩排”。天一擦黑儿,就放起了鞭炮,在鞭炮声中由家中的男主人把糖瓜一盘,清茶一碗供在灶王像前,点上蜡烛和线香,祈祷行礼后,把灶王像从墙上揭下来烧掉,再把茶水泼在纸灰上,糖瓜则由孩子们抢着分而食之。 3c%dErch  
gfr y5e  
腊月二十三糖瓜祭灶,形式热闹隆重而又风趣幽默,所以把这一天称为“过小年”。 ]H%S GQPn  
Y! 8 I  
/=y _ #l  
陈楼糖瓜,始于清朝同治年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生产历史。制作糖瓜先从制作黄米饴开始,然后精加工而成。陈楼饴糖是用黄米(黍子米,也叫大黄米;粘谷米,也叫小黄米。)和大麦芽,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工制作而成。这种饴糖又经“巧人绘春”加工成许多花色品种,形似瓜样的叫糖瓜(大的有五六斤重),而且在表面粘有一层薄薄的芝麻,吃在嘴里既粘又甜,香气四溢。过去每年古历腊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户户都买上几个糖瓜来辞灶(灶王爷),意在用糖瓜粘住“灶王爷”的觜,叫他“上天言好事”,以便“下界保平安”。而今,陈楼糖瓜已成为人们营养、保健、馈赠亲友的美食佳品。 }KEL{VUX  
[wLK*9@&  
昨天上午,记者分别在和平门外环城公园、西安汽车站等人流量密集的场所随机采访,当问及是否知道过年的传统习俗时,55岁的牛师傅一口气背完了微博、微信中热传的年俗内容,并说他的老家在周至,按照“老讲究”,不管出门在哪里,必须在腊月二十三以前赶回家“送灶神”,就是新媳妇回娘家住,也得赶在这一天回到公公婆婆家,接下来,全家人就开始张罗着扫房子、磨豆腐、杀猪宰羊、蒸馍馍了。现在人们都在外边工作、打工,自己支配的时间有限,慢慢也就讲究得少了。
只看该作者 安逸沙发  发表于: 2015-02-22
小梁今年23岁,提起传统年俗,她沉思了一会说,“你不会是让我猜谜语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每年过年该咋过就咋过,怎么收拾屋子,什么时候购置年货,都是根据自己的时间来确定,怎么还有这么多条条框框?这都是谁规定的呀?感觉可滑稽了。”31岁的毛先生抿着嘴有点纳闷地说,“腊八、除夕下来就是春节,不知道还有别的什么过年习俗,没听家里人说过么。春节前打扫家里卫生,买点吃的、喝的,除夕贴对联,每家每户都一样啊,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有这讲究,可以回头上网看看。” (,jsZ!sl  
U#S-x5Gn  
对此,在西大街销售婚庆产品,且长期收集、整理、研究中国传统民俗的张桦宁先生说,他此前针对中国节令性的传统民俗知晓率做过一次调查,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年轻人基本上都耳熟能详,都市里长大的大多数孩子则非常陌生,他认为这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接收文化的意识有很大关系,年轻人对外来文化比较关注,认为这是一种时尚,可把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习俗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这是让人很心疼的。不要小觑小小的习俗,一旦从人们的生活中永远“走丢”,对文化的继承而言是非常可怕的。 -gk2$P-  
t!SxJ B e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腊月二十三,是农历小年,很多地方都有用糖瓜祭灶的传统。昨日下午,记者来到无极县城西东阳村,见到了村里唯一一家手工制作糖瓜的老手艺人——57岁的李根法,目睹了他精心制作糖瓜的过程。 3<"j/9;K'  
i&^JG/a  
腊月是李根法和几个老伙计最忙碌的一个月,他们每天平均能做出100斤左右的糖瓜。“从蒸煮到发酵,再到熬制、搅拌,很耗时间,一天只能做出这么多。很多人嫌累,都不愿干这个活。”李根法介绍说,村里原来有好几家糖瓜作坊,后来在机械化的冲击下都不做了,目前手工做糖瓜的只有他们一家,这个作坊已经传承了好几代。李根法的作坊很小,两口大锅占据了整个屋,几个老伙计穿着短袖轮换着搅拌锅里的糖稀,香甜的味道充斥着整个小屋。 d'ZB{'[8p  
 nOd;Zw  
李根法介绍,早上5点开始,他和老伴将提前预备好的玉米面和麦芽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后进行发酵,放在锅里蒸馏,蒸好后放进另一口锅里发酵。大约14时将发酵好的糖稀盛到另一口锅里开始熬糖。“熬糖火候很重要,需要不停地搅拌,这样的动作每人每天需要重复上千次,将里面的水分全部蒸发完,糖稀的颜色从土黄变成微黄才适合制作糖瓜。最后将制作好的糖稀放在泥盆里冷却。” Dy,MQIM|!  
F-rhxJd  
/g!ZU2&l  
18时,糖稀凝成团状,一位师傅在特制的架子上来回拉上二十几次,“这样就可以让糖分更均匀一点。”接下来两位师傅快速地将拉好的糖拿到外面,放在早已准备好的案板上用力拉伸,其他人用剪刀“啪啪啪……”一阵快剪,一个个透着亮光的糖瓜就落在了案板上。李根法说,气温低不仅能让糖瓜凝固得很结实且外形饱满,吃起来香酥甜脆。 @s cn ?t  
0m]QQGvJ{  
临近21时,李根法家的院子里热闹非凡,做工的师傅、观看的村民和来购买糖瓜的小商贩们有说有笑。“吃糖瓜喽!真甜!”李根法的小外孙女拿起一粒糖瓜喊道。 WZn;u3,R  
*EvW: <  
采访动机:“二十三,糖瓜粘。”进入腊月后,糖瓜开始陆陆续续地进入各大市场。在广泛运用机械化生产的今天,无极县仍有一家以传统手艺制作糖瓜的作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安逸网提示: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认证码: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