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71阅读
  • 1回复

余秀华个人诗集发行量破10万:诗歌在重回人们的生活

楼层直达
 当代诗歌在向西方学习之后,还需要再向本土、向传统寻找资源和动力,从而最终建立中国人的现代意义世界,包括生活的、美学的世界 QkBT, c  
+/y 3]}  
   *Nloa/a&9  
; {$9Sc $  
  诗歌似乎一夜之间就火了,“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及“诗刊社”等公众微信号订户动辄在十万至数十万,这就意味着,每天有庞大的微信订户群定时在阅读诗歌;“草根诗人”余秀华一夜走红后诗集发行短时间内突破10万,创20年来个人诗集发行量的最高纪录,《给孩子的诗》《中国好诗歌——最美的白话诗》等诗歌选本也广受欢迎,销量不断破纪录;而最近一段时间,在诗人海子、昌耀的祭日,他们的诗歌也刷满了微信朋友圈……种种迹象表明,诗歌越来越受到关注,诗歌又回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诗歌再一次成为人们精神的需要,甚至正在成为一种心灵的必需品。 pV]m6! y&  
r e.chQ6  
  诗歌重回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也有着历史的和文化的原因。在中国文化中,诗歌有特殊的地位。中国历史上是“诗国”,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中国古代是以“诗”来教化文明的。据《礼记·经解》记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故“诗教”是教育的基本手段,也因此,诗歌成为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一。有人甚至称:西方有《圣经》,中国有《诗经》。 uUu]JDdz  
jE|Ju:}&  
  诗歌在中国从来关乎心灵。学者胡晓明就说过:“中国诗是中国文化最具有心灵价值的创造。”钱穆则认为诗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类似宗教的作用,既可传递个人心灵微妙感受、抒发性灵,还可规范伦理、教化人性、慰藉人心。林语堂也认为诗教导中国人以一种仁爱悲悯、具有同情心的人生观,理解和看待宇宙、世界、自然、生活与同类。 t-*oVX3D  
pMnkh}Q#  
  所以,自古以来,中国有着广大的诗歌需求,甚至有一种诗歌崇拜的氛围,在其背后,是因为中国有着广大的心灵市场。而诗歌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心灵的学习或者说学问。诗歌的起源是感于心动于情,其过程是从心出发,用心写作,也可以说是一个修心的过程,而其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境界也就是心灵层次,从而不断自我超越,最终达到安心。好的诗歌作品能让他人读了以后感到动心,体验诗中情感,领悟诗中意境,同样达到安心的效果。而这一点,也许正是当代人最需要和最渴求的。 e0Cr>I5/e  
vY0C(jK  
  当代社会正进入一个解决温饱之后开始追求安心的阶段。这是一个传统观念分化、价值观念日趋多元的时代,也是一个人们希望重塑新的精神价值的时代。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各种新现象新事物纷纷涌现,人们无法迅速适应,一方面紧张、焦虑、忙碌,另一方面又茫然不知所措。有人说这是一个有些“窝心”又有些“糟心”的时代,而诗歌正好可以承担特殊的安心的作用,比如个人情感的抒发、心灵的寄托与相互慰藉、个体精神的救赎、超越性意义的追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歌可以说是最有历史和社会基础、最直接便利、成本最低的心灵安慰品和精神营养剂。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正在将这一最古老有效的精神疗养方式捡拾起来,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何如此多的草根底层诗人在写诗,而一旦有人写出好诗,又有那么多“高大上”的人群由衷喜爱并为之推广,比如余秀华现象的发生。因为诗歌具有“以心传心,心心相印”的特点,还因为,中国自古就有这个传统,有广大的人心基础。清贫甚至接近一无所有的人,居然有诗歌就能活得很满足、很有尊严,诗歌的神奇力量和强大功能也由此可见一斑。 .q$HL t  
;S5*n:d  
  有人因此欢呼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到来了。我觉得不宜过分乐观,也许,这还只是一个新的起步,当然,是在诗歌的社会基础夯实以后的一个起步。就像电影院线大规模发展之后亿元票房不再是神话,现在,诗歌读者群、新的诗歌传播渠道和相当数量的写作群体都已经有了,但我们似乎还需要呼唤伟大的当代诗歌的出现,期盼“高原”之上的“高峰”。最近诗歌界热烈讨论诗歌的“草根性”,期望一个自由、自发、自然并最终走向自觉的诗歌写作时代的到来,其背后也许有这么一个深层的思考:在中国现代化加速以后,当代诗歌在已经向外(西方)学习之后,需要再向下(本土)、向内(传统)寻找资源和动力,从而最终向上建立中国人的现代意义世界,包括生活的、美学的世界。 xvOGE]n  
d%VG@./xq  
   H~UxVQLPp  
8##-fv]  
CKwrE]h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07日 14 版)
只看该作者 安逸沙发  发表于: 2015-04-26
李少君谈余秀华:当代诗歌终于开始被当代接受了
昨日下午,一场由《诗刊》“中国诗歌阅读馆”举办、题为“对话余秀华——将生存之痛转化为生命之爱”的对话,在深圳市福田文化广场举行。活动由诗人刘海星主持,对话余秀华的嘉宾为著名诗歌评论家耿占春和著名诗人、《诗刊》副主编李少君。嘉宾们从不同角度对余秀华诗歌进行了解读。据悉,这是“中国诗歌阅读馆”今年推出的崭新品牌“对话阅读馆”的开场大戏。 WVS$O99Y  
C5es2!^-]O  
  昨日活动以余秀华朗诵自己的诗歌《我身体里也有一列火车》开始。余秀华朗诵的声音低沉,听众们需要认真细听才能听得出原意,但这似乎不影响余秀华朗诵的感染力。大家被她略显吃力,但非常认真、投入而感动,并报以热烈掌声。 E3S%s  
#%? FM>  
  刘海星说,正如活动的主题所示,他对余秀华诗歌最大的体会是,余秀华讲自己生活中经历的种种疼痛,用诗歌的语言转化成深沉、炽热、壮美的生命之爱。她的诗歌没有抱怨没有不满,记录的是生活的真善美与真情实感。这是她的诗歌的特点,也是过人之处。 48tcgFg[  
17>5#JLP  
  耿占春则从余秀华朗诵的《我身体里也有一列火车》入手分析。他说,这首诗的很多句子,比如“我身体里的火车从来不会错轨”,都彰显了诗人对语言的创造。余秀华的诗歌语言中,有很多词语和句式被打破常规,然后组织在一起,显示了非常不一样的艺术效果。 I %|@3=Yc  
^IX%dzM  
  李少君则谈到,余秀华横空出世,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方式推广普及了当代诗歌,人们重新认识或者说发现了当代诗歌,总体而言,这是一件好事。尤其难得和值得肯定的是,这一次诗歌热潮,正面评价始终占据主流,这也是诗歌进入网络时代后第一次没被当成“恶搞”的对象,没被当成网络狂欢的开心果调侃物。这也说明,经过十多年的培育,网络文化成熟多了。如果说得更积极肯定一些,撇开对余秀华个人诗歌成就高下的争论,当代诗歌终于开始被当代接受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安逸网提示: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认证码:
上一个 下一个